|
|
|
|
教育項目 〉 學校援建 | 獎助學金 | 調查報告 |
|
|
Education 〉 Schools | Scholarships | Survey |
|
|
|
|
|
调查报告 Survey |
|
|
|
|
|
贵州省学校走访调查报告 |
|
|
|
|
|
調查時間:20/11/07——01/12/07
調查地點:
貴州省織金縣、畢節地區、納雍縣、望謨縣
調查對象:各縣鄉的村小校舍情況,共計走訪村學校8所
◆織金縣:茶店鄉大營村革新小學、小納雍鄉上紅岩村大坡上小學、小納雍鄉八耳村東關小學
◆畢節地區:畢節市大河鄉官房村下寨小學
◆納雍縣:化作鄉陽光小學、姑開鄉再塊村小學、維新鎮坪子村半坡小學
◆望謨縣:打尖鄉邊界村小學
|
|
|
|
|
|
第一部分:鄉村學校基本情況
一、 貴州自然條件、經濟水準對鄉村學校發展的制約
貴州“地無三尺平”名不虛傳,山地佔據全省大部分面積,而且公路基礎設施落後,村鄉之間基本為土石路,交通十分不便。加之貴州多雨,所以山路經常泥濘,人車更難通行。
儘管貴州自然氣候不如高原般惡劣,但是山多路差的客觀條件嚴重滯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。山區因運輸不便、成本高,所以沒有什麼企業,山民目前的主要收入仍以耕地為主。但是貴州適宜耕種的土壤面積有限,只占總面積的17.67%,多為山上開墾的梯田,而且土壤呈酸性,多數為黃壤和沙壤,土地品質不高,種植不出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。有些農戶即使種植利潤較好的水果,卻又面臨不能及時運出而賠損的問題。
為此,貴州山區經濟發展緩慢,農民收入十分微薄,生活水準較低。此次所走訪的幾個地方,基本平均每戶家庭年收入都1000元以下。
由此,貴州山區惡劣的地形條件和落後的經濟,嚴重制約著山區村一級小學的正常辦學,學校軟硬體設施均明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,使得當地小學生沒有一個能安心吸取知識的場所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二、目前當地政府對鄉村教育的要求和投入情況
目前政府力所能及做到給縣、鄉一級學校有專用校舍興建修繕的資金,但是對村一級小學就沒有任何改善軟硬體設施的資金,只有國家統一撥給的每人每學期35元學雜費。
|
|
|
|
|
|
 |
 |
政府投資建設的鄉小學 |
五十年代初建造使用至今的
木結構半坡村小學 |
|
|
|
|
|
|
三、鄉村學校的設置現狀和發展趨勢
貴州村小設置狀況有個特點,就是有較多的村民自辦的私立學校。
據當地村民反映,村公辦小學由於上級單位管理不嚴,教師酬勞仍是“大鍋飯”體制,所以教學積極性不高,經常會隨意放假,教學品質堪優。而且公辦村小學幾個村莊才有一所,各村小孩到公辦村小上學,往往要走上數公里山路,少則半個多小時,多則單程就要近一個半小時。所以家長不放心將孩子送到公辦村小上學。
另外,由於貴州山區計劃生育工作開展不力,目前每戶家庭基本上至少還有3個孩子,
為此貴州山村孩子眾多,通常一個小小的村小學就會擠滿三、四百個孩子。所以光靠政府興辦學校,校舍嚴重緊缺、不夠使用。
鑒於以上原因,當地村民會自辦私立學校,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幾方面:
1、 村民自辦學校,學校每學期收取80—100元/人不等的學費,辦學品質高的學校收費略高,為此教師責任心強,對學生管理嚴格,教學品質有保證;
2、 村民自辦學校,往往是幾個鄰近的村莊合辦一所,方便小孩就近上學,免去每日路上跋涉之苦;
3、 村民自辦學校,為公辦學校分流減負,受到當地教育系統認可,學生享有同等的升學待遇,小學畢業後即升入初中就讀;部分自辦學校的學生也享有國家每學期給予35元的補助待遇;
為此,貴州山區民間私立小學有其存在的客觀必需性,依目前山村發展態勢來看,此類學校仍會在較長時間記憶體在。 |
|
|
|
|
|
四、貴州山區村小的校舍情況
由於政府長期沒有投入於村小學校舍改擴建的資金,所以無論是公辦還是私辦村小,校舍情況均十分糟糕。牆面開裂、門窗破損、屋頂漏雨、房梁歪斜、光線暗淡、地面坑窪是常見問題。
某些村民自辦的村小,因為沒有資金建學校,所以沒有固定校舍,只是借用當地村民屋舍當教室。但借用的教室不具有穩定性,一旦所借用村民的房舍需要用作他途,老師就又要另覓校舍。所以學生的上課地點極不穩定,對師生能否安心教學造成不小的消極影響。
而且,由於資金短缺、校舍不穩定,所以學校也沒有其他輔助教學設施,教輔用品嚴重缺乏。
|
|
|
|
|
|
 |
 |
革新小學擁擠、破舊的學前班教室 |
無門、無窗、茅草屋頂的邊界村小學 |
|
|
|
|
|
|
|
|
|
|
|